S編作為其中一個90後,真係聽唔少人會問:「喂你班後生大把青春,有無咁唔捱得,少少嘢就喪到嘜咁。對未來多返少少憧憬好冇?」
有人形容1990後出世嘅人做「厭世代」,這類人有三個特質:
1. 對工作無熱情—上班等下班
2. 對未來無目標—看不到可能性
3. 對自己無信心—不知道想要甚麼
簡單來講,「厭世代」對前景、未來生活缺乏希望,只想每日唔好踩地雷,無驚無喜都冇所謂。
S編身邊有唔少朋友,特別經過呢一年香港嘅環境變化之後,對往後嘅生活一啲盼望都冇。今年畢業,又遇上武漢肺炎,簡直雪上加霜,一大盤冷水淋熄埋嗰小小火苗。S編嗰幾位朋友最後都覺得平平淡淡就算,搵份可以準時放工,準時出糧,極度穩定的工就最好了。
所以唔少人嘅理想工作係:政府工
| 厭世代與他們生活的社會
今年嘅社會運動同武漢肺炎只係其中一個原因,導致呢個社會問題其實仲有好多因素,S編整理咗其中4個大因素:
問題一:「食老本式」經濟發展
經濟產業單一,主流選擇不多,提供足夠機會發揮創意的工作更是少之又少。同時AI的盛起,都令一個問題浮面:係咪每個工作都具有價值?電子化處理會否更加便利。之後你可能再想,自己擔任的崗位是否多餘?大家可能有唔同意見,但顯然不是每個行業都有無窮的發展潛力。年輕人若在職務上苦幹,未必找到出路,即時的物質抑或精神回報亦未如理想。
問題二:資源壟斷和階級固化
上一代的少數人壟斷大部分的資源,香港人深有感悟。但唔知要慶祝定難過,每日依然有人在宣傳成功系統,嗰上升通道似乎未徹底關閉,但以年輕人的知識水平以及視野闊度(小編覺得啦有啲視野真係需要有足夠生活經驗先感悟到),多數只能都面對「我知可能有路行,但我真係唔知可以點行」嘅處境。
「厭世代」嘅父母通常來自6、70年代,正值香港起飛嘅年代,到處都係發展嘅機會,只要你願意捱,在香港不但唔會餓死你,仲可以抓住機會再上一層樓。依家香港雖然都唔會餓死你,但係唔係只要勤力,你都可以飛黃騰達呢?(真係唔係)所以與其勞碌一世,都唔知可唔可以成為中產,不如唔好追求咁多,留多啲時間俾自己享受咪仲好。
問題三:企業內主人翁精神的缺失
做茄喱啡自然沒有主角落力,人之常態。工作系統太過細化,每個人像根一模一樣,毫不特別的螺絲,日復日用同樣的節奏在原地轉動。年輕人想實現的有很多,但根本沒有相應機會發揮。最痛苦係,喺資本社會內,若追求減省成本以及控制效率,細分工作內容無可避免。年輕人好難早期就可以撼動成個體制,但最無奈係,老啲有say啲嗰陣,心境可能唔同咗。
問題四:恐懼教育的後果
先介紹兩個關鍵字:「外在動機」包括名利、薪酬、賞罰等外顯要素,時效短,需要不斷增加才能維持效果;而「內在動機」則指人的好奇心、衝動、熱情等自發元素。
恐懼教育剝奪青年對生活的支配感,生活動機只係避免責罰,避免其他人失望,缺乏自我的探索和追求。一旦父母所指示的成功正途根本未如理想,青年會感到迷茫,但又唔知自己想要咩未來,因此缺乏跳軌的堅定勇氣。
但C編同S編依然相信厭世而不棄世。做「厭世代」冇問題,關鍵在於坦白承認心態,然後尋找適切的生活模式。每個人嘅生活都為了讓自己開心,活得開心,工作就會開心。
下一篇同大家討論下,點樣擺脫厭世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