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llo各位老細同埋上司,大家每天應對員工提出要求時,會不會總覺得「他的要求也算合情理,但就是不太符合公司規則」,結果在批准與否決之間掙扎良久呢?
管理團隊一向是門大學問。領導者既是公司制度的執行者和監督者,同時亦是員工的領袖,需要照顧他們的需求,增加團隊凝聚力。前者與後者看似存在衝突,令領導者頭痛不已,經常苦惱於如何取得平衡。以下兩點,你要注意。
| 公平的標準才能帶動士氣
管理絕對需要健全的制度,管理者應該按制度行事。此處並非指管理者要將章則條文生吞硬嚼,行事不能有任何一分一毫的偏差。而是確保下屬的要求不能超出制度的範疇,需要有序地工作。管理者在必須清楚制度的理念和原則,做決定時要有清晰的理由以及充分的論據,向員工交代清楚。舉個例子:
情景一:同事A總是加班,所以應該加薪
老細:「很多同事都會加班,這個條件不夠充足。」
情景二:同事A與同事b共同負責某個項目。由於同事b消極怠工,同事a需要承擔更多責任,以挽救項目的進度。同事a甚至要在週末加班,所以應該加薪。
老細:「公司表揚對工作特別上心的同事,因此會為提供同事a額外獎金,同時扣除同事b基本的獎金,以儆效尤。」
管理者依照制度行事,並不是死板。關鍵在於能否提供充分合理的原則,公平對待每位員工,讓員工了解公司行事準則。若管理者能杜絕前後不一,規則多變的情況,自然能服眾。
| 有所變與有所不變
一如上述所言,依照制度行事,絕不代表被教條主義束縛。始終員工有不同個性,需求和場合也多有變化,領導者必須保持靈活。根據不同情景,採取「有所變」以及「有所不變」的模式。「有所變」意指針對員工需求,改變自己的態度,給予適切的回應;「有所不變」意指制度的核心原則以及範圍不能輕易變更。
情景一:同事A和其他同事完成大項目,為公司賺一筆,申請休假一天去玩。
老細:「每天都有需要處理的新工作項目,不會因完成一個項目,而可以將下批工作擱置。休假一天出去玩不合理。」
情景二:同事A和其他同事完成大項目,連日心身疲勞,希望可以休息整頓。
老細:「理解同事為項目的付出,以及疲乏狀態,但考慮工作進度依然緊張,公司批准大家星期五提早一個小時下班休息。」
公司不能因功勞多寡而提供個別員工特殊對待。只有員工提出正當原因,例如壓力過高等原因,才在允許範圍內提供額外的獎勵。
事實上,制度規章未必是照顧員工需求的絆腳石,好好善用規章反而能更好地管理員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