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放完中秋,夠鐘開工,成班下屬死死氣咁。
呢邊就跟甩嘢、做嘢慢、錯處多,
嗰邊就話普普通通傷風咳嗽,兼頭痛胃痛。
呢啲真係叫「放假症候群」定純粹偷懶?
唔好躁住先,不如思考下:
究竟可以做啲咩去改善到嗰士氣?
中秋連假咁就完,係時候開波繼續做嘢。返到office即刻講聲good morning,咪住,明明未放飯,飯氣仲未攻心,點解個個已經謝晒皮?返埋位,仲多驚喜,呢份deck錯漏百出,嗰份pdf連人名都打錯,係咪未訓醒啊?放完假都夠啦,可以收心未啊?
想同班下屬開火,朋友勸我定啲嚟,聲稱呢種現象係「假期後症候群」。吓,係真唔係啊,似偷懶藉口多啲囉。咩嘢加埋症候群就變到好嚴重咁,但其實係咪真係有呢樣嘢存在㗎?
「放假後症候群」定純粹偷懶?

「放假後症候群」(Post-holiday Blue)並非正式醫學名稱,但多項研究調查都指長假結束後,普遍學生以及上班族都會有生理以及心理不適症狀,症狀多維持近兩天至一星期不等。
常見症狀包括:
1)專注力不足
2)昏昏欲睡
3)肌肉酸痛
4)缺乏食慾
5)失眠
6)易怒煩躁
7)焦慮不安
鑒於沒有確切的醫學分析,不少人視「放假後症候群」為「富貴病」或者偷懶藉口。筆者認為無論諸類症狀是否具醫學根據,始終屬辦公室常見景況。作為上司,有責任了解現象成因,才能有效管理下屬吧。
根據筆者觀察以及整合各界資訊,「放假後症候群」多與以下因素有關。
逢放假必中「放假後症候群」?2大因素導致低落狀態
- 對比假期前後造成落差

落差一:對假期太高期望,結果未如理想
媒體總愛為各種節日渲染熱鬧氣氛,向公眾灌輸放假就要徹夜狂歡,盡情玩樂等觀念。因此,人們總會對節假期有極高的期望,覺得一定要過得超盡興才不枉假期。
但過高的期望或造成更大落差,萬一假期未如理想般愉悅,人們或許覺得可惜,覺得浪費了難得的假期,重投工作時,仍耿耿於懷。
落差二:假期太過愉快,工作比較沉悶
多數人都會在假期間盡情狂歡或休養生息,生活節奏較彈性隨意,身心處於放鬆、愉快的狀態。一旦重回職場,面對急節奏,以及接踵而來的工作任務,或會難以適應,想逃避劇增的壓力,難免開始緬懷過去的假期時光。緬懷過去時,大腦可能會美化回憶或只截取愉快情景,令人覺得假期生活更為美好,越發覺得目前工作狀態難以忍受。
- 假期缺乏充分休息

如上所說,人們總視長假為難得時光,希望在假期完成各項願望:要與朋友相聚、與伴侶約會、出席家庭聚會、煲劇看電影、上興趣班、睡覺補眠等等,將行程排得密密麻麻,過程耗費大量精力,無法以活力充沛的狀態重投工作。有些人則已組織家庭,假日時光全奉給家庭:照顧孩子、收支計劃、處理家務等等,未必有足夠個人休息時間,無法消除工作積累的壓力,拖著疲乏的身軀重回職場。
另一類人或面對不良感情關係,放假在家令他們困於無止境的爭吵、疏離的冷暴力、鬱悶的無效溝通等,諸類狀態令他們精神疲勞,放假雖有更多空餘時間,但時間都用予處理人際關係,以及調整自己的失落情緒,重回職場時狀態依然低沉。
上司應該如何改善假期後團隊低迷氣氛?

- 調整工作排程
上司要理解假期結束不代表下屬能重拾積極的工作狀態,須根據下屬目前的狀態,重新調整工作排程,才能協助事情重回正軌。先與下屬來個catch-up,確認項目目標以及任務進度,死線是否存在可調整空間。不要只苛責下屬為何不在假期前/期間處理公務,應關注目前以及未來規劃,才能推動任務進程。
- 考慮彈性工作時間
如果情況許可的話,上司可考慮調整假期後首幾天的工作時長,鼓勵員工早些下班或者批准員工彈性上班,為員工提供更多緩衝期,之後再恢復原來的工時。其實經歷過去半年的疫情挑戰,大多公司採用過新鮮的工作模式,例如遙距工作,應該對彈性工作持更開放的態度。
- 舉行迷你儀式
上司可以帶領同事進行一些簡單的儀式,歡迎各位重回辦公室,例如一同整理座位桌面,一同掉棄積累的廢物等,宣告重新開始。諸類的儀式能令同事感到新鮮有趣,或會更投入於職務。小型的Team-building活動,例如玩一局狼人殺,激活大家熱情,也能提高同事對於工作的期待感以及積極度。
- 提供專業支援
有時候員工會對工作任務感到難以適應,公司或需提供適切的輔導或者培訓活動,協助下屬重新掌握工作節奏,解決積累的工作困難。如果項目未算逼切,先讓員工參加培訓活動,增至自我,再開展工作任務。
【延伸閱讀】Zappos - 快樂工作的員工聚集地
【延伸閱讀】你又知唔知:企業培訓遊戲化
【延伸閱讀】Cut培訓預算前,不如先檢視教學質素!(上)